星期一 2021年10月18日
            首頁 職業(yè)教育 教學管理
            作者:Admin來源:承德廣播電視大學中職教育網錄入:Admin更新時間:2014-10-16 11:41:32點擊數:2853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大綱

            一、課程性質與任務

           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中等職業(yè)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。本課程以鄧小平理論和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(fā)展觀,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相關基本觀點教育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、政治、文化與社會建設常識教育。其任務是使學生認同我國的經濟、政治制度,了解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環(huán)境,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,積極投身我國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建設。

            二、課程教學總體目標

            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基本觀點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、政治建設、文化建設、社會建設的有關知識;提高思想政治素質,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;提高辨析社會現象、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三、教學內容及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

            (一)透視經濟現象。

            教學目標

            使學生透過常見的經濟現象,掌握有關的經濟知識,樹立正確的消費觀、勞動觀,增強創(chuàng)新、誠信、效率、公平等意識,樹立依法納稅的觀念,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教學要求

            認知:了解有關商品交換、消費、生產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識,理解價值規(guī)律的作用、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重要條件、我國的分配制度。

            情感態(tài)度觀念:正確看待金錢,以辛勤勞動為榮、以好逸惡勞為恥,崇尚誠信,樹立依法納稅的觀念。

            運用:正確辨析常見的經濟現象,理性消費,以實際行動提高自身素質,嘗試設計家庭理財方案。

            教學內容

            1.商品的交換與消費

            1)透視商品交換的現象,了解商品的基本屬性,理解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。

            2)透視商品價格的變化,懂得影響價格的因素,認識價格變動的影響,理解價值規(guī)律的作用。

            3)透視選購商品的現象,評析常見的消費心理,樹立正確的消費觀。

            2.企業(yè)的生產與經營

            1)透視企業(yè)的不同類型,了解企業(yè)的含義和分類,理解企業(yè)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。

            2)透視企業(yè)經營的狀況,理解企業(yè)形象、誠實守信、名牌產品對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重要性,增強誠信意識和創(chuàng)新意識。

            3)透視人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,理解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意義,全面提高自身素質。

            3.個人的收入與理財

            1)透視家庭收入的多元化,理解我國的分配制度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意義,增強勞動光榮、熱愛勞動的情感,增強效率意識和公平意識。

            2)透視個人所得要依法納稅的現象,了解稅收在我國財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,增強自覺納稅意識。

            3)透視財富增值的不同渠道,理解存款儲蓄、債券、股票、商業(yè)保險的異同,學會選擇恰當的投資理財方式。

            (二)投身經濟建設。

            教學目標

            使學生了解職業(yè)活動所處的經濟制度、經濟體制背景以及相關的時代、國際背景,認同我國的經濟制度和發(fā)展經濟的方針政策,增強規(guī)則意識、開放意識、競爭意識、風險意識,增強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教學要求

            認知了解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、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方針政策,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(yōu)越性、實行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必要性。

            情感態(tài)度觀念認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,尊重市場規(guī)則,崇尚市場道德,愛護環(huán)境資源,勇于競爭,擁護黨和國家發(fā)展經濟的方針政策

            運用踐行市場規(guī)則、市場道德,貫徹執(zhí)行黨和國家有關發(fā)展經濟的方針政策。

            教學內容

            1.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

            1)理解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,認清從事職業(yè)活動所處的制度背景。

            2)懂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適合我國國情,理解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的意義,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。

            2.社會主義市場經濟

            1)了解市場經濟的一般特點,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,增強規(guī)則意識、平等意識、競爭意識。

            2)了解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和手段,理解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。

            3.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

            1)了解投身經濟建設所處的時代背景,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和經濟發(fā)展的奮斗目標。

            2)了解中國特色的農業(yè)現代化道路、新型工業(yè)化道路,理解提高服務業(yè)比重和水平的意義,理解我國推動區(qū)域協調發(fā)展的戰(zhàn)略。

            3)了解我國轉變經濟發(fā)展方式的基本思路,理解建設資源節(jié)約型和環(huán)境友好型社會的意義,樹立生態(tài)文明觀念。

            4.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

            1)了解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,理解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必要性,增強開放意識。

            2)了解把“引進來”和“走出去”結合起來、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意義,理解發(fā)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原則,增強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。

            (三)擁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。

            教學目標

            使學生認同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,認清我國民主政治發(fā)展道路,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,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。

            教學要求

            認知: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有關內容,理解我國政治制度的優(yōu)越性。

            情感態(tài)度觀念:認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,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(fā)展道路的信念。

            運用:能夠進行正確的政治價值判斷和政治行為選擇,以實際行動維護國家政治制度。

            教學內容

            1.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

            1)懂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,理解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性。

            2)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內容,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(yè)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。

            3)了解民族區(qū)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內容,理解民族區(qū)域自治制度的優(yōu)越性。

            4)理解發(fā)展基層民主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意義,提高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(yè)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2.我國民主政治的發(fā)展道路

            1)理解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,懂得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。

            2)理解發(fā)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,必須堅持黨的領導、人民當家作主、依法治國有機統一。

            (四)參與政治生活。

            教學目標

            使學生了解參與政治生活的相關知識和我國的對外政策,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,依法行使權利、履行義務,提高參與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教學要求

            認知:了解行使民主選舉、民主決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監(jiān)督等權利的相關知識,理解履行公民義務的重要意義和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。

            情感態(tài)度觀念:認同公民有序政治參與,依法行使權利,自覺履行義務,增強國家觀念和國際意識。

            運用:關心國家和世界大事,有序參與政治生活,自覺維護國家利益。

            教學內容

            1.依法行使民主權利

            1)懂得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,了解行使選舉權應取的正確態(tài)度、行使民主決策權的主要方式,掌握行使監(jiān)督權的主要途徑。

            2)懂得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,了解政府的有關職能,學會尋求政府的幫助,監(jiān)督政府權力的行使。

            2.履行義務,承擔責任

            1)懂得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、遵守憲法和法律、遵守勞動紀律、尊重社會公德、依法服兵役等義務,自覺承擔對國家的責任。

            2)關注身邊的政治現象,正確解析身邊的政治問題;尊重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、嚴格執(zhí)行國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。

            3.關注國際社會,維護國家利益

            1)了解當今時代的主題,理解我國在國際社會發(fā)揮的重要作用,增強民族自豪感。

            2)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,理解我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(fā)展道路的積極意義,維護國家利益和全人類的共同利益。

            (五)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。

            教學目標

            使學生了解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、和諧文化建設的有關要求,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要求,懂得以科學發(fā)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(fā)展全局的重要意義,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。

            教學要求

            認知:了解社會建設與和諧文化建設的有關知識,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的具體內容,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,理解科學發(fā)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。

            情感態(tài)度觀念: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(fā)展觀的自覺性,認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,正確對待各種文化,關注民生問題,樹立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觀念。

            運用:從自己做起,從小事做起,積極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各種活動,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蝕,以實際行動化解、消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不和諧因素。

            教學內容

            1.關注改善民生

            1)了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國家優(yōu)先發(fā)展教育的舉措;理解大力發(fā)展職業(yè)教育的重要意義。

            2)了解我國建立基本醫(yī)療衛(wèi)生制度的重要舉措,理解建立基本醫(yī)療衛(wèi)生制度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。

            3)了解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,理解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。

            2.建設和諧文化

            1)辨析身邊的文化現象,認識不同性質文化的不同作用,樹立對待各種文化的正確態(tài)度,理解建設和諧文化、培育文明風尚的意義。

            2)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,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。

            3.和諧社會建設人人有責

            1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(yè)的總體布局,理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重要意義。

            2)懂得必須以科學發(fā)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(fā)展全局,理解科學發(fā)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。

            3)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要求,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。

            四、教學原則和方式方法

            1.教學原則。

            1)堅持方向性原則。教學中堅持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,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,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、態(tài)度和觀念貫穿教學全過程。

            2貼近學生、貼近職業(yè)、貼近社會。教學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,加強針對性、實效性和時代, 感,講究實際效果,防止空洞說教。

            3)加強實踐教學,突出能力培養(yǎng)。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,著重培養(yǎng)學生的學習能力、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,提高學生參與經濟、政治、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2.教學方法。

            教學方法應體現以教師為主導、學生為主體,注重因材施教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(fā),運用學生需要掌握的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、社會主義民主政治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知識分析社會現象,使學生在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,內化知識,獲得體驗,培養(yǎng)能力,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;根據學生的認知規(guī)律和職業(yè)教育的特點,針對教學內容,綜合運用案例教學、探究式教學、情景教學、小組合作教學、仿真教學、現場教學、社會實踐等方式,提高教學效果。

            3.活動建議。

            在教學過程中,應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或課余時間,有計劃地組織相關的知識講座、小組討論、演講辯論、模擬活動、知識競賽等,開展社會調查、參觀訪問、社會服務等活動,并通過安排學生撰寫調查報告、小論文、活動感受、學習體會或評價學生活動表現等形式考核學習效果。在頂崗實習階段,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,指導自己的行為。

            4.教學資源。

            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參考資料所提供的內容,積極開發(fā)校園德育資源,收集優(yōu)秀學生和成才典型的先進事跡以及社會上豐富多彩的政治、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,特別是社會的新發(fā)展、改革開放的新成果和實踐中產生的新知識、新觀點、新事物、新典型等充實教學內容;利用德育基地和引進社會各界的相關專家學者、英雄模范和一線的勞動者或企業(yè)家參與學校活動,豐富教學形式;通過有效使用電腦、投影、錄音、錄像、影視、圖片、幻燈等各種教具,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、校園網、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設備,優(yōu)化教學過程,提高教育教學效果。

            5.課時計劃及分配建議。

            本課程總學時為32—36學時,每周2學時。教學時間32學時,復習考試2學時,機動2學時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五、評價與考核

            1.評價目的。

            通過學習評價,判斷課程目標是否達到,分析教學方法是否有效,教學進度是否得當,選擇的教學資料是否適宜,從而檢查和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和質量。

               2.評價原則。

              學習評價應遵循知識、能力和覺悟相統一,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原則。評價的范圍應包括對有關知識的了解、理解程度,對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以及在學習中形成的品格和態(tài)度。

            3.評價方式。

              評價的主體應包括學生自我考核、學生互評、教師考核和社會評價。評價的方式可以多樣化,要堅決克服以考卷定成績,導致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傾向。

            4.評價標準。

            評價標準分為認知水平的評價、情感態(tài)度觀念的評價和運用能力的評價。

            認知水平的評價分為“了解”、“理解”兩個層次。“了解”指知道有關的常識;“理解”指對了解的常識有較深入的認識。

            情感態(tài)度觀念的評價以與具體情境相適應的正確情感、態(tài)度與觀念為標準,評價學生不良情感、態(tài)度與觀念的變化情況,正確情感、態(tài)度與觀念的體驗和內化情況,以引導學生積極進步。

            運用能力的評價分為 “分析判斷”、“參與踐行”兩個層次。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礎上,能運用所學知識,分析判斷社會生活有關現象,并能在實踐活動中解決實際問題。

            ? 在线一区播放无码,免费无码无遮挡十八禁在线,国产三级精选三级在线专区,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